第17章(2/2)

这人板着脸,“破坏营地,按军规该……”

一个低沉的声音传来,“娃娃不懂事,放了吧!”

高国栋顺着声音看了过去,是个三十多岁的成熟男性,军装笔挺,腰上配着几乎着地的指挥刀,手上戴着的白手套格外显眼。

年轻人放了高国栋,年长者走了过来,问,“娃娃,你能告诉叔叔你们为什么过来挖地?”

“俺们过来种土豆。”高国栋指了指停在不远处的车说。

年长者是个军需官,他顺着方向看去,果然看见一辆红色的车,车后挂着一个装水的平板车。

他压下心中的疑问,接着问,“那你们为什么在这里种土豆?”

高国栋得意极了,不自觉地挺起了小胸,“俺们可能干了,把整个薛湖镇都种满了土豆,干娘说冬天谁饿了就挖出来吃,这样就饿不死人了。”

“俺干娘还说,帝国就是、就是见了……”他有点忘词了。

“干娘说帝国是建立在土豆上面的,土豆成熟了不用收割,就不怕被人抢走,想吃的时候再挖出来就是了。”高国梁连忙在旁补充。

军需官拧起的眉毛平缓了下来,连刚才拽着高国栋的小兵也不好意的低下了头,他也是贫苦出身,知道饿肚子的滋味,期盼着看着军需官。

“这里不能种,我给你们指个地方。”军需官笑着说,“不过你能带我见下你干娘吗?”

高国栋迟疑了一下,点头同意了。

军需官五官端正,一身军装在身,看着比张德义还正派哩!

“敝人陈德光见过夫人。”当天晚上军需官就见到了杜春琪,周存彦又忙着运送物资去了。

高国栋这时候知道害怕了,干娘还没同意他就将人带来了,实在冒失了。

杜春琪可没想到高国栋心里担忧,随意抓了把糖给高国栋,“去找伙伴们玩去。”

高国栋一溜烟儿的跑远了。

二人通了姓名、让了一番坐,开始谈起了正事。

原来陈德光是为了军粮的事来的,虽然现在是民国了,可是豫省的后勤运输还是古老的车拉人扛,没有效率,基本靠地方供给。可今年入春豫省就大旱,百姓都吃不饱了,强行征粮实非他所愿。

听了他的来意,问了个数目,杜春琪有点为难,“太多了,恕我无能。”

她只好拒绝,现在小高庄、李楼村的人基本靠他们夫妻养着,后勤压力也十分大了,再提供大量的军粮实在有些强人所难。

陈德光也知道自己唐突,叹了一口气,问,“夫人能提供多少?不拘多少,我全军上下铭记在心。”

杜春琪只能说自己尽量匀出一些粮草出来,接着他们又说到了小高庄的堡垒和炮楼,陈德光除了给出了更为专业的建议之外,还愿意提供有些高射炮,算是解决了他们的防空问题。

“夫人的堡垒全是用洋灰浇筑的啊!”陈德光感慨杜春琪的财大气出,除了军队,他还没见过哪个地主修的炮楼全部都用洋灰。

说到这,杜春琪就惭愧了,“说出来都是笑话,里面的骨架都是竹子,没有一根钢筋。”

钢筋实在运输不过来,他们只好采用竹子充当骨架。

陈德光笑了,“竹子轻便、韧性也够强,足够了。”

三日后,陈德光发现高国栋开着电动三轮车拖着两节拖车到了营房门口。

看见只有三个车斗的军粮,陈德光有些失望,但也能够理解,谁的粮食是大风刮来的呢?他面不改色的叫人出来搬运。这才注意到,这批粮食没有装在袋子里,而是全部装在纸箱子里,码得十分整齐。

“干娘说光吃米面营养不足,给您送的压缩饼干,吃着方便不说,还顶饿,方便运输。”高国栋在旁边解释。

“一共十三种口味,俺干娘说,一人一次只能吃一块,吃多再喝水真会撑死人的。”

陈德光连忙打开一个箱子,看见里面用透明赛璐璐包装(注释1)的压缩饼干,乳黄的饼干看着就挺有食欲,撕开一块饼干小口吃了一口,面粉、糖、油、芝麻,第一口他就发现了压缩饼干比起美国货更好吃,用料也更实在,他甚至尝出了肉味。

它足以补充人体的能量,在吃完一块饼干后陈德光得出一个结论。

他抛开了一贯的矜持,大声招呼士兵搬运压缩饼干,上前线时就带着压缩饼干,比起粮草它可方便多了,丰富的油脂还能给士兵肚子里补补油水。就是空军也该配这个,他想着,望着天空,若是他们在豫省也有空军就好了,天天被日本轰得像个孙子似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