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1. 第271章 我种田养你(7) 她不能……(2/2)
跟醉鬼是没有道理可以讲的,巫洛阳低下头,认真地说,“不是敷衍,我真的高兴。燕子,因为你在这里,所以我在这里也有一个家了。”
该怎么让程怀燕明白她的想法呢?
但不是跟她一样经历过那些事,不会明白今日的安宁有多么来之不易。
她本来是浮萍,是程怀燕让她扎下了根。
喝醉的人闹了一会儿,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,只留下巫洛阳对着满桌的杯盘狼藉,听着外面此起彼伏的鞭炮声,静静体会这一刻的心情。
新的一年来了。
新年的第一件事,就是程家要起房子了。这件事在村子里引起了一点小小的轰动,主要是按照村里的规矩,儿子长大了,要结婚了,才会造新房子。而程家两个女儿,本来似乎是不用的。
不过办这件事的人是程怀燕,也没人觉得有问题。
燕子嘛,能干是能干,不过村子里的人都很难想象,什么样的男人才能降服得住她。
大家认为,她最好是找个在城里有工作的对象,离开小塘村去享福。要是在村里找,那不光是小塘村,数遍附近的十几个村子,恐怕都没有合适的。
其实也不是没有人喜欢她,但是敢于将这一点表达出来的人却很少。
不管什么样的混世魔王,到了程怀燕跟前,都是老老实实的,自动低她一头,那感情怎么处得出来呢?
但城里的对象显然也不是那么好找的。在那之前,程怀燕的日子总是要过的,她有本事,起新房子当然没什么问题。反正这房子起了也不会跑,钱也不会白花。
来帮忙的人都很踊跃。
这种帮忙,一般是不要工钱的,只要管饭就行。将来他们自家有事了,程怀燕也是一样去帮忙。
除了帮忙的,还有来看热闹的。程家的院子里,一天到晚都人来人往,吵吵嚷嚷,没个空闲的时候。
程怀燕就在院子里用石头垒了一个大灶,给帮忙的人做饭。这灶火一天到晚都不熄,就有村民把自家的红薯土豆拿过来,埋在炭灰里烤。红薯的甜和土豆的香缭绕在院子上空,老远就能闻到。
就这么忙了十来天,两间厢房就起好了。
虽然只有空荡荡的房子,但是看着崭新的房子,不少人心底都暗暗羡慕。
其实现在的小塘村,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挤。尤其是孩子多的那种家庭,总共就间房,只能腾出两个卧室,一张床上睡三个人四个人都是常事。如果可以,谁不愿意住得宽敞一些?
不过,造房子的花费不低,也不是人人都能下定决心的。
绝大多数人还是精打细算着,想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。
新房子弄好之后,程怀燕烧火烘了几天,小喜鹊就直接搬进去了。在她这个年纪而能有自己的房间,在整个小塘村都是独一份,小喜鹊在小伙伴们之间,俨然又出了一次大大的风头,得意极了。
程怀燕也得意,只不过这种得意是隐晦的,低调的,不为外人所知的。
作为唯一知道的那个人,巫洛阳表示,还是要干的活不够多,才让她有那么多的富余精力。
好在春节一过,村子里很快就忙起来了。
先种土豆,然后种玉米,水稻,红薯,一茬接着一茬,直到秋收之前都不会有收歇的时候。
作为组长,程怀燕向来都是带头干活,自己做最苦最累的那一份。即便如此,她也还是在劳作的间隙抽出空闲来,在院子里陆续种上了不少果树,有桃树,杨梅树,樱桃树,还准备搭一个葡萄架子。
果树和葡萄藤都是程怀燕从山里弄回来的。
这玩意就这么种下去,味道当然不会很好,所以她是用嫁接的方法来改善果实的品质。
不过效果究竟如何,就要等几年之后,这些小树陆续长大,才能知晓了。
而除了这些,自家的自留地,程怀燕也没有落下,种了不少品种丰富的蔬菜。这些菜,她是打算拿去卖的,所以特意买了一些小塘村没什么人种的蔬菜种子,打算尝试一下。
有人也奇怪了,就问程怀燕,“你怎么那么有精神?地里的活还不够折腾的,还要摆弄这些。”
“日子这么有奔头,怎么会没有精神?”程怀燕这样回答。
问的人一头雾水,他怎么觉得这日子天天这样,年年这样,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呢?难不成这就是他是组员,而程怀燕是组长,并且还能把日子过得那么红火热闹的原因?
一般人当然不会明白程怀燕的奔头是什么。
其实她以前也很努力,但就只是努力而已,自己都不知道是为什么在努力,只是有能力了,就不甘心这么白放着,总要使出来才行。然而除此之外,她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,只懂得干活,不知道享受。
现在却不一样了。
她所做的这一切,都是为了在将来的某一天,跟巫洛阳一起享受。
只要一想到这个,她身体里就有使不完的劲。
……
时间就这样安静地向前流淌,没有波涛汹涌,只有柴米油盐。
在这样的生活之中,人的感知有时候会变得很钝,对于外界的变化难以察觉。不过对于小塘村的人而言,外界的一切本来就跟他们没什么关系,以前不关心,现在也不关注。
转眼就过了三年多。
这三年来,无论是黄桥还是巫洛阳,都顺利地融入了小塘村。
现在,已经很少有人会提起他们知青的身份了。
当然,对于这两个人的评价,村子里的人是完全两极分化的。
黄桥在大队长的运作下,成功当上了村小学的老师——没有挤掉原本那位女老师的职位,而是另外增加了一个位置。
这件事,村里人都颇有微词。尤其是孩子们普遍反映,黄老师一点都不负责,上课就埋头讲课,下课就收书走人,根本不管他们听不听得懂,不像另一位老师那样温柔耐心,会注重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进度。
他连作业都不批,交上去什么样,发下来还是什么样。
后来被批评过一次之后,索性就选了一个课代表,让课代表去办公室里帮他批作业。
学校的工作做得不怎么样,学校外面的事,他更是一样不沾。至于家务事,那他就更不可能做了,下了班,就捧着自己去县城选购的故事书看。偏偏黄小兰就喜欢他的这种“上进”,觉得读书人本来就不应该做那些杂事,心甘情愿地照顾他。
而巫洛阳呢?几年来她始终跟着程怀燕一起下地,现在已经是能拿满十个工分的壮劳力了。
在她和程怀燕的努力下,债自然是早就还完了的,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。现在她们家的玉米饭里已经能掺上等量的大米饭一起蒸了。逢到年节,更是只蒸又香又甜的大米饭。
肉还是很少吃,不过程家的鸡养得好,三只鸡一起下蛋,隔一天就能吃上一个鸡蛋,还能余下一些拿去城里卖。
像瓜子花生这样的零食,在能自己种之后,家里更是没有缺过。
到现在,程家已经是整个村子的小孩最爱去的地方。只要去了,绝对不会空着手走。
人们有时候也会感慨,觉得这么好的两个年轻姑娘,婚事上却迟迟没什么进展,令人嗟叹。不过,当事人对此表现坦然,甚至说出“找不到就不找了,不结婚又不是活不下去”这种话,人们就算背后议论,当面也没人说什么。
这一年,似乎仍旧是很平静的一年。
直到一个炸雷一般的消息传来。
高考恢复了!
其实前几年,“有办法”的知青们,早就纷纷找门路回城去了。
虽然据说回去之后他们也很难找到工作,日子不会比下乡的时候更好,但是能回家,这些年轻人们还是前赴后继。
不过小塘村实在太偏僻了,而且能被分到这里的知青,家里自然是没什么门路的,所以这个消息,他们根本就不知道。黄桥经常去县里买书,买的也是故事书,什么新闻政治,他是从不关心的。
直到恢复高考的消息由大队长通知下来,才像是一个炸雷一般,将黄桥的生活炸了个天翻地覆。
高考当然是要参加的,黄桥根本没有考虑过第二种可能。只要有一点机会,他肯定要回上海去。他狂喜地在家里宣泄自己的喜悦,以及这三四年来淤积在心底的不满、不甘、不忿,却没有注意到,无论是妻子还是老丈人,脸上的表情都是冷淡的。
一旦黄桥回上海去了,他还会承认黄小兰这个妻子吗?
这个问题的答案,恐怕连村里的小孩子都知道——不可能的。
好比龙游浅滩,屈居在龙虾队中,一朝脱身,难道还会回头去看与它朝夕相伴的那只龙虾吗?虽然也带着个龙字,但是彼此之间天差地别,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。
当然小塘村里没人觉得黄桥是龙,但他自己不会这么想吗?
他甚至连一秒钟的犹豫都没有,从始至终没有多看过妻子一眼,满心满眼只有他能回家了!
直到黄小兰忍无可忍,冲出去问他,“你回去了,那我呢?”
黄桥愕然。
直到此刻他才意识到,自己不是一个人,他已经在这里结婚了。
这个瞬间,黄桥心底只有一个念头:万幸黄小兰还没有孩子。虽然三年来,他偶尔也会因为这件事而烦闷,但现在,反倒觉得没有孩子不是什么坏事了。
带着黄小兰回上海?那是不可能的。他自己回去之后都不知道要去哪里落脚,甚至不确定家里是否还有自己睡的地方,带着老婆回去要怎么安顿,怎么养活?而且——别人会怎么看待他?
让黄小兰留在这里等他?那也要看老丈人一家答不答应。
黄桥很快就冷静了下来。
他意识到,自己要想参加高考,要想拿到各种证明文件,就必须要哄好大队长和黄小兰。
否则他们只要稍稍动一点手脚,就能按得他无法动弹。
“你当然是跟着我。”他毫不犹豫地说,“等我考上大学,就带着你一起去。”
黄小兰相信了。
也许理智并不是那么认可,但是黄桥开了口,她就愿意相信。
她怎么会把自己选择的男人想得那么坏呢?
她脸上的表情放松了,又问,“那我们到时候怎么生活?我……我没去过城里,你又要上学,钱从哪里来?”
“到时候我们一起想办法。”黄桥握住她的手,说,“天无绝人之路,我相信到时候一定会有办法的。只要咱们在一起,什么困难闯不过去?”
说这话的时候,他心底忽然微微一动。
是啊,现在还不知道上大学要花多少钱,他更不能跟黄小兰撕破脸了。黄家家底厚,有了他们的支持,他在大学里日子也会更好过。
黄桥脸上的表情更加真诚了,好听的话不要钱一样地说。
黄小兰被他哄得彻底昏头,最后一点疑虑也暂时放下。
然而在一边旁观的大队长却始终很冷静。他比黄小兰老辣太多了,黄桥那点心思,在他的眼皮底下根本无所遁形。不过以前,黄小兰喜欢,他也压得住黄桥,就不在意。反正这男人没出息,一辈子只能靠黄家,就绝对不敢跟黄小兰翻脸。
但是政策一来,任凭他再怎么能干,也不可能真的把黄桥留在小塘村。
黄桥担心大队长给他使绊子,但大队长是不可能做那种事的。这是国家政策,如果真的出了这种丑闻,事情闹大,他这个大队长也就到头了。一个黄桥,还不值得他这样。
不过他也有别的打算。
黄桥明显心有忌惮,知道忌惮就好,就怕那种愣头青,不管不顾,才叫人头疼。知道忌惮,就有办法拿捏。
当下,他没有说什么,回头却让妻子将黄小兰叫到家里,面授机宜。
黄小兰去了一趟回来,就支支吾吾地对黄桥提起,他们两个的年纪都已经到了,要不要去政府那里把结婚证给领了。
三年多以前,他们摆酒的时候,两个人都是没到年纪的。在村里,这也不算什么大事,只要摆了酒,就是大家都认可的夫妻。这种事情屡禁不止,就算政府也没什么好办法,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很多夫妻到了年纪,也不会去补领结婚证。
没什么用不说,还得交一笔钱。
反正结婚这种事,全村的人都知道,还能不认了吗?
黄桥之前还没有想到这里,但黄小兰这一提,他立刻就意识到,如果没有结婚证,他确实是可以不认的。
可是黄小兰提了。
这明显不是她能想到的,而是大队长说的。
既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,黄桥当然不愿意领证,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。他搂着黄小兰,给她分析了一大堆,主要就是讲这个结婚证领了没必要,还浪费钱。
可惜黄小兰听他的话,更听她爸的话,咬死了一定要领证。
黄桥说得多了,她就质问他,“你是不是想上了大学就甩了我,所以才不愿意领证?”
也不知道这小夫妻俩是怎么说的,一开始气氛还很好,后来就开始口角,到最后两个人的情绪都越来越激动,竟然动起手来。
程怀燕大半夜被大队长拍门叫醒,让她送黄小兰去县医院。
当下她没有多想,匆匆穿上衣服,就去套上马,跟着大队长走了。
等到了医院,人进了手术室,她才知道,黄小兰竟然是小产了,起因是黄桥跟她动了手,而动手是因为黄桥不愿意领证,不愿意领证是因为他要高考,去上大学,想做陈世美!
听到这个有些曲折的故事,程怀燕不由目瞪口呆。
然而呆过了,她心底又莫名地升起了几分不安。
这一刻,程怀燕是很能共情黄小兰的。其实从听到恢复高考这个消息之后,她心底就免不了生出几分担忧,怕巫洛阳会借助这个机会离开小塘村,回到她的大上海去。
黄小兰尚且可以借助领证的事试探黄桥,她却连这样的立场都没有。
她不能说、不能问,只能闭着眼睛等那一天到来。:,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