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1章 第九十一章第一个五年计划(2/2)

赵永进理解为,他们也能住上。

韩兑领着大家继续往前走,他接着跟大家商量,新村要建在哪里。

李小波先响应:“韩队,我觉得建在村子西头比较好,这里地势高,上风上水,前面就是河,用水也方便。”

秦直问道:“村南不好吗?”

韩兑想了想,说道:“村子南头是咱们多家工厂的聚集地,那里做工业基地比较好。”

秦直:“……”所谓的多家工厂,其实都在一个棚子里,那棚子还是他们的厨房。

周游也说:“我同意小波同志的提议,新村建在村西,村北嘛,就建学校。现在只有小学,以后还要建初中高中,甚至可以建个大学。”

大家一齐看着周游,心说,你就跟着吹吧,村里的牛都不够用了。

韩兑谦虚地说道:“初中高中可以考虑,大学就算了。”

众人这一路转悠,倒也有不少人提出了不错的建议。

特别是赵永进周游这帮人,脑子活络,敢想敢说,什么五花八门的建议都敢提。

李小波为了不输给这帮知青,绞尽脑汁地想主意。

李小波表现得太积极,李满堂都有些看不下去了,这小子的风向转得也太快了吧。

韩兑最后决定让秦直他们帮自己画几幅蓝图,一幅是韩李村未来五年的规划蓝图,一副是十年蓝图。

他又让张会计和何七李满福等人记录砖厂的支出与收入,再让他们制定一个工人的工资表和奖金表。

把任务分配下去后,他又领着李小波,叫上李小江等人去李家老太爷家。

李家老太爷叫李志耕,今年七十来岁,脸上皱纹纵横,门牙掉光了,精神头还不错,耳朵时灵时不灵。

韩兑今天来得不桥,李志耕的耳朵不太灵。

韩兑礼貌地跟他打招呼,人家听不见,也不说话。

韩兑惋惜地对李小波和李小江说道:“老太爷辛苦了一辈子,人累得又聋又哑,真是可怜可叹呐。我抽个机会,让大家凑点钱,带他进城看看病吧。”

李志耕的耳朵动了几下,还是没说话。

韩兑又对李小波说道:“小波啊,你再去打听打听当年管理磨坊的还有谁来着?老太爷应该会有同门师兄弟啥的,人家的手艺说不定比老太爷还好。”

李志耕的气开始上来了,谁还能比他的手艺好?

韩兑最后说道:“咱们走吧,老爷人年纪大了,就算他乐意出山,咱也不敢用啊,你们想,他耳朵都聋了,连水声都不听见;也哑巴了,怎么跟人交流?”

李小江小声说:“我太爷耳朵有点背,可是没哑巴。”他今天就是不想搭理韩兑。

韩兑礼貌地跟李志耕告别,临走时,他不停地用手指比划着,李志耕起初不明白,后来懂得了,人家在用哑语跟他交流。

是可忍,孰不可忍,李志耕中气十足地大喊一声:“小崽子,老汉我不说话,你还真把我当哑巴?”

韩兑大惊失色:“老太爷,您没哑啊。”

李志耕气哼哼地说:“你才哑了呢。”

韩兑微微一笑,既然不聋不哑,那就好办。

韩兑态度恭敬,语气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来意。

李志耕一脸高傲地拒绝:“我年纪大了,干不动了,帮不了你。”

韩兑说道:“您就是想亲自干活,我们也不敢啊,就是想请您去坐镇指挥,活有村里的年轻人干。”

李志耕再次拒绝:“不去。”

韩兑一脸失望地叹息道:“那好吧。我尊重您老人家的决定。既然您老不去,那我只能去求别人,我在此先跟您打个招呼。”

李志耕说道:“你请别人也可以,我劝你最好不要请下河村那个老王头,那家伙满嘴跑火车,只会吹牛,手艺不行。”

韩兑故意跟他反着来:“可是我听说王老头的手艺可好了,年轻时十里八村的大娘婶子们都夸他。”

李志耕冷哼一声,表示不屑。

韩兑故意戛然而止,也不多问,也不细说。

等到了院子外面,他悄声问李小江和李小波:“你太爷和下河村的王老头是有什么过节吗?”

两人皱着眉头回忆了一会儿,李小波说:“年代太久远了,我也不咋清楚,我小时候还听我太奶奶骂他时提过几句,好像跟一个老奶奶有关。”

韩兑一激灵,那就是有可能是情敌关系,哟,这可值得利用一下。

韩兑回去后,就放出话来,说他近日打算去下河村拜访一下王老头。

放完话,他继续忙自己的事。

几天后,韩李村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划蓝图的草图画好了。

韩兑拿着草图召开社员。

他把三份草图发给大家,让他们传看。待大家看完后,他开始发表讲话。

“各位乡亲们,新的一年又开始了。我站在这里,抚今追昔,忆苦思甜,感慨万端。

想想过去苦,看看今日甜。咱们一年好过一年。

如今我们是‘农业学大寨’,‘工业学大庆’,思想有领袖,头上有明灯。

这个时代是风起云涌的时代,西方日薄西山,亚非拉革命此起彼伏。

我们国家,人民真正地当家做主,我们更要大胆往前走,跑步进入社会。

……

我们抓好了副业一个点,就带动了一大片。我们现在只是小步快跑,还没有展翅高飞,下面我来讲讲,咱们村的第一个五年计划。”

在场的一部分社员,被韩兑这一番话,鼓动得像烧开的水壶似的,咕咕直往外冒热气。

胸中热腾腾,脸上红彤彤,听得直上头。

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。:,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