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节(1/1)
是一个‘宸’字。每位皇子出生,都会得到刻有自己名字的和田玉佩,太子是‘玉’字,他是‘宸’字,九皇弟是‘兮’字,十皇弟则是‘栖’字,十五皇帝是‘祈’字。他这次出来,有些地方难免要借助地方官,又怕他们认不得他,不肯帮他,故而出此下策。好在这些没进过京的地方官,全都认得他的玉佩。倒也省了他不少事。太守见夙丹宸良久没有下文,忖度着他的脸色,小心翼翼道:“殿下亲莅桑南,实乃桑南之荣,下官有失远迎,还望殿下恕罪。”“你们这些人,动不动就是恕罪,说来说去,都是一样的话。”夙丹宸收起玉佩,交给阿欢。太守讪着面容,干笑了两声。他为官三十载,别的本事没有,拍马溜须的功夫倒是一绝,可谓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。如今,见了这位三皇子,一时间竟不知道说什么好。仔细揣度这突然出现的天之骄子,微丰的唇紧紧抿着,并不见怒意,似乎更像是忧急?又看了一眼,他眼睑处有一圈淡淡的乌青,面容中也是透着显而易见的舟车劳顿。这下,他更猜不透三皇子了。他的话猜不透,他的人更是捉摸不透。你说,好端端一个皇子,放着京城繁华不享,反而山高水远跑到他这等地方。他这厢正暗自思忖,那厢三皇子的声音又响在空中。“子卿可在桑南?”子卿?这样亲密的称呼叫太守一时未转圜过来,又见三皇子满眼期待的望着自己,心中越发的着急。对了,我怎么忘了,子卿正是钦差大人的名讳。也就是丞相,兰子卿。太守忙打着秋千,恭敬道:“回禀殿下,丞相昨日刚刚离开桑南。”夙丹宸目光顿时灰黯下来。他又来迟一步。一路马不停蹄追到福昌郡,得到的却是子卿已经离去的消息,心灰意冷间,却听得福昌郡太守说丞相去了荣禄郡。满怀希望的追到荣禄郡,又被告之他已前往桑南郡。这一次,他怕再错过子卿,更是日夜兼程从不停歇。怎料,还是晚了一步。“子卿可说他去哪了。”夙丹宸脸色郁郁。太守想起丞相临行前所言,拱手道:“丞相说,他将往昀楚。”那时他还奇怪的紧,丞相何为特意将行踪告诉自己。现在看来,丞相莫不是想借他的口,将行踪告诉三皇子?夙丹宸想到自己三次错过兰子卿,咬了咬牙,说道:“王太守,本王想要两匹日行千里的快马,可否方便。”太守一听,心中大喜。不怕你提要求,就怕你没要求。“殿下折煞下官了,能为殿下服务,是下官的荣幸。”说罢,高兴坏了的太守一路跑到马厩,亲自挑马去了。“殿下万万不可,您的伤怎可骑马!”阿欢一听自家的主子要骑行,吓得面色惨白。殿下伤的那么重,却几乎不曾好好将养过,几日来更是日夜兼程,半刻也不曾歇息,便是铁打的人扛不住呀。如今殿下还要骑马,这马鞍那么硬,路又那么颠簸。天啊。自己光是想想,便觉得可怕!殿下要是有什么闪失,老管家不得扒他的皮!阿欢此刻,恨不得太守府中的马,全都暴亡。可惜事与愿违,太守府里的马,不仅没有暴亡,还匹匹膘肥体壮油光发亮。夙丹宸飞身上马,屁股刚刚落座,便疼的倒吸一口冷气。“不必多说,驾—”说罢,扬鞭策马,狂奔而去。阿欢不得已,只得上马跟去。第13章 梨酒县梨酒县,隶属昀楚郡,地处吴越腹部。一县虽百里大小,然风景秀丽,民风淳朴,安居乐业之选不亚于陶公笔下桃花源。外人初来一两日,只觉景色宜人,心旷神怡。小住三四日,更喜县民热情好客,县令平易近人。算来,兰子卿来此,不多不少,正好四日。之前几郡,皆是公事公办,不曾逗留,至多两日,便改赴下一郡。偏偏来到梨酒县,反倒心生留念,舍不得走了。兰子卿笑了笑,缓步而行。虽因时令,入目之处花叶将败,绿柳残存。不过阡陌小道,四格农田,总是别有一番滋味。田陇间清风袭来,一大片青黄不接的稻穗随风而动。远远看去,有如青海卷着黄浪,一波接着一波。兰子卿站定贪看,只觉宁神许多。大概他流连于此,正是因为此地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宁,能莫名安抚他被那个人扰乱的心神。想到那个人,心中又是一紧。沿路来,总要留下些音讯,才能放心离去。浑然不知,这样做不过多此一举。难道你还指望那个人离开繁花似锦的皇城,跋涉千里来寻你?别说平日已不可能,如今那人更是有伤在身,如何来得。兰子卿眼眸微阖,轻轻嗟叹。枉你心算天下,怎么到了那人身上,竟连这点小事也算不明白。再无心思赏景,转过身,往驿站走去。田下风声已止,稻穗悄然。四周又归于一片静寂。穿过这样风过留声花落留音的静寂,平白忆起几分前尘。他家境贫寒,六岁被卖入离宫,幸得离帝看中,指为太子伴读,才免了净身为奴的厄运。当时太子,不过四岁稚子,已熟读百家,出口成诗。他则堪堪识字,既不懂百家,又不能作诗。每日来提心吊胆,惶恐不已,生怕太子不满他才学,又将他赶到净身房,于是日日苦读,夜夜勤学。为防止困乏,更是效法古人,头悬梁锥刺骨。寒冬腊月,为消睡意,跳下冰冷刺骨的御水,待上岸时,衣衫尽湿,骨头里都冒出寒气。如此一年,才学突飞猛进,终担得太子伴读一职。亦不过太子伴读。太子众星拱月,他只能站在他身后,听风声萧萧。后来夙煌谋朝篡位,为报答离帝与太子的恩情,他拜入当今最有名的阴谋家,机辩门下。山中岁月,度过五年。每日埋首万丛书,偶尔抬眸间,山花飘落在案头。学成归来后,即入仕炀国,费尽心机,终坐稳相位。彼时,他心如死水,一心为太子身先士卒,铺平道路。转变,只因一块月饼。那个人在中秋佳节,偶然遇他,笑弯一双晶亮湿漉的桃花眼,将一块月饼往他怀中塞去。从此,再忘不掉那双晶亮纯粹的眼眸。本以为那次之后,不会再有交情,谁知那人竟登门拜访。他听到时实在愕然,出门迎人,果然又见那双湿漉漉的桃花眼。那个人愁眉苦脸,支吾了半天,才说明来意。原来炀帝要考他文章,他怕答不上来,挨上一顿打骂,故而找上门来。便笑着为他讲解孔孟之学,又写下一篇例文,供他参考。看他满眼钦佩,头一次觉得,寒窗苦读十余载,值得了。后来那人又登门了两次,每次皆有所求。